详细内容

景荣春精神的时代回响:江苏科技大学人文社科学院的师者传承

作者:向思宇、裔士烨、房璜、陈旻哲  审稿人:杨美成  部门名称:人文社科学院  发布时间:2025-11-06      

在江苏科技大学的精神谱系中,“景荣春精神”是一座永不褪色的丰碑。它源于景荣春教授以生命书写的师者传奇,其内核是“爱岗敬业、关爱学生、刻苦钻研、严谨笃学、勇于创新、奋发进取、淡泊名利、志存高远”的崇高品格不仅是三尺讲台上的灯火,更是一种超越个体、与时代同频共振的磅礴力量。

“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置于民族复兴与时代使命的宏大背景下,景荣春精神深刻回答了当今时代“何为‘大先生’、如何培育时代新人”的核心命题。在江苏科技大学人文社科学院,有这样一批优秀教师,他们将景荣春精神化为日常育人实践,书写着新时代教育的生动答卷。学院通过开设“文苑师韵”专栏宣传榜样事迹、强化引领感召,营造尊师重教浓厚氛围。

苏志平:爱岗敬业铸师魂,关爱学生润心田

在江科大的校园里,苏志平老师以日常言行作笔、真心为墨,为“爱岗敬业”与“关爱学生”写下了最有温度、最具力量的生动注脚。

他始终将“爱岗敬业”刻进职业底色,在教学科研的沃土上深耕不辍,用精益求精的态度屡获荣誉;更将“知行合一”深植实践教学,让知识落地生根。“关爱学生”是他教育初心最质朴的表达。指导毕业论文时,他常耐心雕琢学生的学术能力;日常相处中,他以平等与尊重为尺,起身相送的细节、暖意融融的叮嘱,让学生如沐春风。苏志平老师践行的教育实践,正是对“教育的本质是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最完美的诠释。

 

陆海燕:刻苦钻研结硕果,严谨笃学润无声

她在球场挥拍,教学生如何找到人生的发力点;她在学术耕耘,为青年搭建通往真理的阶梯。从羽毛球馆的切磋到社区田野的奔走,她用行动诠释知行合一,让教育与学问都闪耀着人性的光彩。在江科大,陆海燕老师始终以刻苦钻研为学术底色,以严谨笃学为治学准则,诠释了一名高校教师的执着追求与师者风范。

 

她深耕公共管理领域,主持多项国家及省部级课题,出版专著、发表论文数十篇,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主持课程获评国家一流本科课程。她以严谨的态度对待每一堂课、每一篇论文,细致批注、当日反馈,潜移默化中塑造学生认真务实的学风。她坚持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带领学生深入社区田野,在实践调研中锤炼真知,培养知行合一的公共管理人才。陆海燕老师以严谨诠释责任,以钻研成就专业,在教书育人的道路上,持续点亮学生的成长之路。

章延杰:勇于创新守初心,奋发进取育英才

从青涩年华到两鬓微霜,从乡村中学到大学讲堂,章延杰老师在三十载教育生涯中始终秉持“将心比心,但凭本心”的信念。他视教育为“良心活”,用真诚与智慧点亮学生成长之路:曾巧妙引导沉迷电竞的少年重拾人生方向,主动为迷茫学子规划未来蓝图。

面对教育领域的时代变迁,他勇于突破传统,善用现代教育技术,创新教学过程考核,让课堂焕发新活力。他践行“博在专先”理念,注重厚植学生知识根基,培养探索精神。甘为人梯、不计功名,他最大的心愿就是见证学生成就更好的人生。这份“润物无声”的坚守,正是对教育初心最温暖的注脚。 

崔海东:淡泊名利传薪火,志存高远引航程

“听少禹兄讲横渠四句,忽然懂了读书人该有的风骨。”在江科大,学生们亲切地称崔海东老师“少禹兄”。他以哲思为炬、仁心为舟,深耕人文教育沃土。因学生一句真挚的“值了”而坚定从教初心,他注重培养学生“止于至善”的思辨能力,曾用三年时光陪伴学生攻克学习短板。

承恩师教诲,他以“君子三变”自省修身,在潜移默化中于学生心中播下“仁智勇”的种子。他常叮嘱后辈惜时向学、立志笃行,甘做学生精神的摆渡人,以心照心,点亮青春。这份亦师亦友的深厚情谊,让教育升华为一场温暖的生命对话,让智慧薪火相传。

师道如光,薪火相传。我们探寻的这些身影,是景荣春精神在人文社科学院这片沃土上生动而具体的绽放。他们以文史哲思涵养时代新人的底气,以法治精神塑造社会的脊梁他们的身影与故事,无声却有力地昭示着:景荣春精神从未走远,它早已沉淀为人文社科学院全体教师集体的一种价值追求与自觉育人实践。如今,这份精神,历久弥新,正持续激励着学院每一位工作者在平凡的岗位上完成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未来的不凡事业。

征程壮阔,奋斗以赴。让我们以这些优秀教师为榜样,将感动化为行动,在各自的赛道上奋力奔跑。当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将个人奋斗融入国家发展的洪流,便是对“景荣春精神”最好的继承与发扬,也必将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汇聚起更加磅礴的江科大力量!